网站首页 > 论文格式> 文章内容

篇学堂之外文化学术上的导师

※发布时间:2018-1-24 1:34:03   ※发布作者:A   ※出自何处: 

  相遇是偶然,相识是,相知便是心对心的交融。人生上,我们无法预知会有多少人相遇相识,而后相知,但是,我们永远会记得人生上困境中那一个个驿站上的良师益友,让人不经意去想起。

  中国人类学家徐杰舜老师,不仅是我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更是文化知识尤其是地方文化传承研究学术上的启蒙导师。

  实话说,初中在学校的时候,知道论文这个词,但是什么是论文对我来说很是陌生,直接是模棱两可,甚至是全然的,更不要说什么学术论文了。

  2005年“首届屯堡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后,在徐老的关爱下,于当年的10月有幸参加了在湖北武汉中南民族大学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徐老教如何“以文会友”,并给我拟定了《我的守土实践》。虽然徐老帮我指明了方向,但是,对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我来说,根本不知道从何下笔,徐老教我怎么实事求是地把自己的传承经历和想法写出来,慢慢我,教我写了说明性的一篇文章。清晰地记得,参会的时间,在中南民大的学术报告厅,整个会场来自全国及港澳台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上千人,唯独是我一个农民,能与高水平的专家学者相聚一堂,那是我此生的荣幸,也是第一次走进大学的校园,并跻身于那样的学术,可谓是受宠若惊。第一阶段的主题过程中,在徐老的关心和帮助下,举荐我就自己如何传承发展屯堡傩雕文化艺术做发言,原本是做好发言准备的,并把发言内容写在了笔记本电脑上,做好最坏的打算就是照着写的稿子念,结果,徐老在主持人坐席上介绍,会场一片掌声,我起身回礼,就不知所措了,浑身直发抖,像冬天里掉进冰窟窿才爬出来一样,心慌的不知所以然,尽然不知道说什么,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也坐不下去了,如同一个犯了大错的罪人,站着说不来话,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徐老看出了我的尴尬,再次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介绍说我是那个会场最特殊的代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不,是一名儒商,以传承地方文化出售自己的作品来养家糊口,实属不易,随着徐老的再次举荐,会场又是一片热烈的掌声。随着掌声的响起,徐老示意让我坐下,才给我解了围。

  此后每年的人类学高峰论坛会,尤其是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有关的会议,徐老都鼓励我参加学习,并关心力推我在每一次论坛会上做发言,给我构建展示的平台,让我有介绍家乡文化的机会,以此构建我与专家学者交流互动的空间和平台。会上会下,徐老一直在为我举荐,把握介绍给别的专家学者,在适合的场所帮助我们草根呼吁,力推我所代言的安顺屯堡文化和傩雕传承事业。2007年在天津举行的“中国民俗年会”论坛会上,徐老专门为我写了《传承人遗的核心一一兼及介绍民间傩雕艺人秦发忠传承人遗的核心——兼及介绍民间傩雕艺人秦发忠》,并以此做了主题发言,徐老用心用情地介绍民间草根传承文化的现实困境,他在发言中说了三点体会:

  二. 非遗工作重要的是教育干部,否则的话就会出现把《三字经》列入非遗名录的笑话,也不会因有人说“牛是动物要”,而把金华斗牛淘汰出局。

  三. 传承人遗工作核心。邢莉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了这个旗帜鲜明的观点,本有同感。早在会前,我在了贵州安顺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民间傩雕艺人秦发忠在QQ空间上的日志后就作了回应。

  下午在我的发言中,我没有去《乡村文化遗工作的重点》一文,而是作了题为《传承人遗的核心一一兼及介绍民间傩雕艺人秦发忠》。

  徐老在长达一万多字的这片文章中,一针见血地诠释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之关键,他说“只要把传承人的摆正,确立传承人在非遗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在积极申报非遗名录的同时,不仅要把传承人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更要把传承人的工作作为重要的任务;学者也会尊重传承人的劳动,在搜集、整理、研究、发表相关时,不仅把传承人研究资料的提供者,更要把传承人作为学术研究的合作者;投资公司也能从扶持和发展民间文化的立场出发,在投资开发非遗项目时,不仅要从传承人身上赚钱,也要对传承人进行扶持。而事实上,只有传承人的地位真正得到了提高,传承人的和创作真正得到了改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由此更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平常的生活中,徐老总是在百忙之中给我讲论文的格式,要求,要我注意题材要新颖,问题要明确,思要清晰,针对提出的问题要所谈论的观点要明确,要有佐证材料,最好是有一定的文献资料,要充分借助生在基层,长期生活中文化氛围中,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深入挖掘身边的文化,真正明白所传承的文化底蕴内涵。2010年在凯里举办的“第九届人类学高峰论坛暨首届原生态文化学术研讨会”,徐老提前让我做准备,并给我论文的基本要素,要注意的论述问题,还专门打电话给我说,他多年来想搞清楚面具的文化符号,这个问题一般没法研究,我作为一个传承人,从小生活在厚重的屯堡文化氛围之中,希望我能把地戏面具的文化符号整理出来,并要求我尽力详细些,在他的指导下,我改变了原有的想法,排除了许多多余的顾虑,以地戏面具为主体,以在本土屯堡做田野的口传为佐证,以收集的地戏剧本为参考,重新展开对地戏面具的研究,撰写了《安顺屯堡地戏面具文化符号的原始意义》。此文撰写出来后,作为“第九届人类学高峰论坛暨首届原生态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主讲文章,首度让我坐上了学术论坛的主讲席,从而让更多的专家学者知道并了解了屯堡文化,并在个学科产生影响,增加了走进研究安顺屯堡的专家学者,并在徐老的举荐下结识了彭兆荣教授、周大明教授、徐新建教授、孙九霞教授、刘冰清教授等一批学术造诣很深的大腕们。此后,此文被《贵州世居民俗研究》、《贵州傩文化》《黔中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等书籍转摘,并录入十年人类学高级论坛论文精选《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一书,大大地宣传了我安顺屯堡文化,也提升了我在研究本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增强我对本土文化传承的自信心和自强心。2011年,在徐老的关爱和帮助下,在各位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下,有幸被邀请加入了“中国人类学青年学术委员会”,于2011年6月参加了在浙江杭州举行的“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特别会议”。2013年,徐老有鼓励我做了“脸子”一词溯源研究,从而撰写了《“脸子”--屯堡文化的标志符号》,从而诠释了屯堡人为什么把地戏面具叫做脸子这一历史难题,此篇文章于2014年被收录在首届生态旅游研究的《多彩贵州》。2015年在广西民族大学徐老师五十周年的座谈会,我以一个徐老师课堂之外的农民学生代表参加徐老师的盛会,心中甚是高兴,在徐老师的祝寿会上,我首次在场合大胆地讲述了与徐老的相遇相识相知经历,我们之间的情怀不是父子却胜似父子,不是好友却胜似知己,这种感情真的一时无法言表,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听了后深感徐老的伟大与,师哥师姐、师弟师妹们听了后诧异之余是满满的喝彩,“一大家人”欢聚一堂谈笑风生,汇报成绩,带来祝福,分享喜悦,其乐融融。2016年4月“第四届旅游高峰论坛”在武汉召开,来自世界的很多旅游人类学的专家学者汇集一堂,徐老希望我以自主修建的屯堡傩雕文化博物馆怎么促进地方文化旅游题材写一篇文章参会,并安排我做了主讲。会上,我就修建博物馆的目的和初衷、建设构想、设计、以及运行情况做了简要概述,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和点赞,大大地增强了我传承文化的自信心和自强心。

  徐老知道我的生活情况,也很了解和同情我在传承发展地方文化的与困惑,每一次参会,他都尽力地跟组委会协调,给我报销相关费用,让我无后顾之忧地外出学习,近距离的跟全国乃至海外的专家学者交流学习。

  总之,徐老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是我知识海洋里的航母,一陪伴一,一勉励一,十余年来,不离不弃,不厌其烦地,无尽的关心和帮助,激励和鞭策着我,一遍又一遍地给我修改文章,了我怎么,教我怎么用人类学的方法挖掘研究本土文化,努力给我构建平台,展示风采,帮助我一点一滴的学会累积。帮助我增加和提升了知识面,有力地让作品富有文化故事,大大地提升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我地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大专论文格式